2023国内伺服系统市场现状与应用前景
伺服系统作为一个整体,转矩、扭矩、惯量是其主要性能指标,但在配置时,要综合考虑伺服电机的规格和机械末端的位置、速度、精度、动态性能等要求。伺服电机(servo motor )是指在伺服系统中控制机械元件运转的发动机,是一种补助马达间接变速装置。
2023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保有量将突破150万台,预计未来三年将保持稳定增长。从工业机器人的主要增长驱动来讲,2020-2021年的增长驱动主要得益于新能源汽车需求爆发,工业机器人保有量增速较高。未来几年,受《“机器人+”应用行动实施方案》和全球经济去全球化的影响,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可能以相对稳定的增速平稳增长。从工业机器人的类型来讲,2022年仍以多关节和SCARA为主,其中多关节占60%左右, SCARA占40%左右。
(资料图)
2023国内伺服系统市场现在与应用前景
工业机器人的伺服系统主要由驱动器、电机、编码器所组成,其目的主要是驱动执行机构完成控制器的指令,这要求伺服系统具有响应速度快、精度高、稳定性强、适应频繁加减速等特性。
目前国内伺服系统的高端市场被国外垄断,其主要差距源于以下两点:1)与驱动器相关的高精度芯片为国外所垄断,如DSP芯片;2)编码器的核心技术掌握在外企手中。同时,传感器作为编码器的核心元器件,高精度传感器也依赖于进口。值得注意的是,伺服系统作为一个整体,转矩、扭矩、惯量是其主要性能指标,但在配置时,要综合考虑伺服电机的规格和机械末端的位置、速度、精度、动态性能等要求。
随着国内业机器人相关技术成熟度不断提升,国内工业机器人本体企业切入赛道的途径不一,以2008年工业机器人被纳入重点支持领域为分界,大体可分四类:跨界发展(由其他业务拓展至机器人业务)、自上而下(工业机器人核心技术起家,从零开始自研,市场技术极不完善)、自下而上(由垂直行业经验拓展至多场景、多行业)和新兴企业(直接切入机器人赛道,市场技术相对完善)。不同企业自身基因不同,成长路径不同,当前布局也有所差异。总之,注重技术积累的企业更偏向产品类型及能力拓展,注重行业积累的企业更偏向场景深耕和行业拓展,而新兴企业则依托新型产品和出海切入。
机器人在工业领域和消费级领域的发展逻辑非常不同。消费级机器人强调产品的交互、个性化服务,并且要求快速占领市场,故其发展逻辑更加关注产品的功能迭代与推陈出新,是典型的C端市场打法。而在工业领域,强调“稳”,保证稳健生产是重点,产品发展逻辑需要兼顾性能稳定性与应用场景的适配性,故当前整个工业机器人市场呈现出非常高的产品一致性。因此,本土企业在历经价格战、优势行业渠道争夺等激烈竞争后,企图通过研发新产品、增加产品覆盖广度等方式拓展新业务,比如布局医疗、教育机器人等消费级领域。
工业机器人的智能化主要是由内外部的智能化共同驱动的。对于外部智能化,主要是通过外置设备进行多维度、多场景的数据采集及分析后,进行智能决策,进而驱动工业机器人的执行,如视觉检测、视觉定位。对于内部智能化,则主要由以下两点驱动:1)核心零部件本身走向智能化,如伺服驱动器、控制器的算法趋于智能化;2)工业机器人自身运转状态的监测更加全面、控制更加精细化,自身数据的监测与控制器形成良性互补,共同推动工业机器人智能化。
根据中研普华研究院《2023-2028年伺服系统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发展策略研究报告》显示:
工业机器人是广泛用于工 业领域的多关节机械手或多自由度的机器装置,具有一定的自动性,可 依靠自身的动力能源和控制能力实现各种工业加工制造功能。
工业机器人拥有众多细分类型,可更好满足生产要求。作为最早投入 使用的机器人,工业机器人诞生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提高生产效率的 要求。随着智能制造概念的普及和推广,工业机器人在以汽车制造、 金属机械制造、电子制造为代表的各大工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, 并衍生出直角坐标型、并联型、SCARA、多关节型和协作型机器人等 细分种类以更好满足制造业需求。
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,2022 年年 末我国总人口为 141175 万人,比上年末减少 85 万人,自 1962 年后首次 出现人口负增长。据国家卫健委测算,预计“十四五”时期,我国 60 岁 及以上老年人口总量将突破 3 亿,占比将超过 20%,进入中度老龄化阶 段。2035 年左右,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 4 亿,在总人口中的占比 将超过 30%,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。随着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,我国 劳动力人口占总人口比重逐渐降低,适龄劳动人口的数量也在不断下降。 同时伴随着制造业工人工资不断提高,各企业用人成本大大增加,出于 提效降费需求,机器人代工将成为长期稳定趋势。
国产机器人厂商替代成为市场趋势
机器人代工提高效率,降本效果明显。因用人成本的提高,“机器换人” 的经济性变得越来越明显。虽然受到疫情及原材料涨价影响,机器人零 部件产品价格有所提高,但长期来看,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工业机器人技 术的普及,未来工业机器人的价格会呈不断下降趋势。美国纽约资产管 理公司方舟投资(ARK Invest)预测,工业机器人成本到 2025 年将下降 50%-60%。对于企业来说,同样的效益下,机器人投资回本的年限逐年缩 短。从 2019 年至 2021 年,机器人费用摊销与人工成本进一步拉大,制 造业人员平均工资则从 32 元左右提高到 38 元左右,而工业机器人小时 成本费用从约 19 元降低至约 11 元。机器代人降本效果十分显著。
“十四五”规划赋能,提供大幅增长空间。近年来,国家先后出台多项 政策,聚焦技术创新、具体应用,鼓励帮扶机器人产业发展,助力中国 机器人产业从“做大”到“做强”,在国内推进进口替代,并在海外扩大 市场份额。“十四五”规划提出,我国计划 2025 年整机综合指标达到国 际先进水平,关键零部件性能和可靠性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水平,机器人 产业营收年增速超过 20%;2035 年产业综合实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。工 信部印发《“机器人+”应用行动实施方案》,提出了到 2025 年,我国制 造业机器人密度较 2020 年翻番,假设机器人更换周期为十年,工业机器 人密度基数不变,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开数据测算,工业机器人密度将在 2025 年达到约 495 台/万人。此外,方案还提出要聚焦 10 大重点应用领域,突破 100 种以上机器人创新应用技术及解决方案,推广 200 个以上 应用场景,打造一批应用标杆企业等目标,为产业发展提供动力。政策 层面上加大财税金融支持、营造良好市场环境,为机器人产业的不断增 长提供保障。机器人产业近年来的增长态势将在长期中保持。
聚焦具体应用场景,逐步提高未来渗透率。近年来,中国的新能源汽车、 锂电、光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,例如:2022 年, 全年新能源汽车产量 721.9 万辆,比上年增长 96.3%;全国锂离子电池 产量 750GWh,同比增长 131%;光伏发电并网装机容量达到 3.9 亿千瓦 大关,连续 7 年稳居全球首位。机器人企业围绕新能源汽车、锂电、光 伏的产品生产以及使用维护中的需求,推出创新解决方案,推动了战略 性新兴产业机器人安装量快速增长。《“机器人+”应用行动实施方案》指 出,要聚焦典型应用场景和用户使用需求,开展从机器人产品研制、技 术创新、场景应用到模式推广的系统推进工作。支持一些新兴领域探索 开展机器人应用。
疫情冲击外资供应链,国产龙头企业迎来机遇。我国工业机器人发展起 步较晚,在技术上、规模上都落后于海外厂商,市场份额较小。但随着 市场需求不断提高,许多外资企业开始重视中国市场,国内机器人产业 也迅速发展。疫情期间,较多外资企业物流、原材料等板块受到影响, 导致无法正常交货,且多家外资企业价格有一定提高,造成海外订单回 流。国产企业相对价格较低、性价比高,在疫情期间发挥了本土优势, 抓住了机会扩张市场份额。国内机器人行业集中度提高。
《2023-2028年伺服系统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发展策略研究报告》由中研普华研究院撰写,本报告对该行业的供需状况、发展现状、行业发展变化等进行了分析,重点分析了行业的发展现状、如何面对行业的发展挑战、行业的发展建议、行业竞争力,以及行业的投资分析和趋势预测等等。报告还综合了行业的整体发展动态,对行业在产品方面提供了参考建议和具体解决办法。
关键词: